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赣州新时代传习所传递新时代声音

2018-07-02 08:28  来源:28365-365打不开-赣南日报

  6月20日,在寻乌县南桥镇高排村大夫第新时代传习所,4张方桌整齐摆放,每桌“标配”一盘花生、一壶茶水、8个碗,近40名甜柿种植户齐聚一堂,聆听县甜柿协会农技老师的授课。高排村大夫第建于清乾隆中期,占地面积5450平方米,是寻乌县保存较好的公祠之一。寻乌县整合资源,将大夫第打造成新时代传习所,组织传习员定期或不定期讲理论、送政策、学法律、授技术、传文化,受到群众好评。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入脑入心,今年上半年,我市在寻乌县、章贡区、南康区、瑞金市试点建立新时代传习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传习所的必修课,并以“1+N”的传习模式,涵盖脱贫攻坚、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内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传递新时代声音。截至目前,4个试点县(市、区)建成新时代传习所1314个。

  “现在是新时代,要多学习科学知识,不要搞封建迷信。”近日,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的新时代传习所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传习正在进行。传习人李瑞红对移风易俗政策措施的讲解,博得了村民的热烈掌声。在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中,火燃村建起了新时代传习所,村理事会成立了专门的传习队伍。如今,到新时代传习所听课学习,成了村民们的一大乐事。

  “村里设立新时代传习所虽然只有半年,但效果明显,让村里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火燃村党支部书记郭学贵告诉记者,“参加传习活动后,村里打牌玩麻将的少了,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创建文明户的多了,以前经常吵架的家庭变和睦了,创业致富的劲头更足了,村‘两委’的凝聚力也更强了。”

  在试点建设中,我市新时代传习所遍布机关、农村、社区、企业、校园,累计开展活动1.3万余次,接受传习的群众达36.5万余人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近日,“传文习典,诵读国学,放飞中国梦”活动在章贡区沙河中学新时代传习所举行。活动现场,《回延安》《少年中国说》《我爱我的祖国》等经典诗文诵读,激发起莘莘学子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少年强则国强,通过新时代传习所这个载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更激励着年青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进。”沙河中学校长樊友斌说。

  通过传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民风变得更淳朴,社会变得更和谐。据了解,在新时代传习所的试点建设中,我市不设条条框框,不搞统一标准,指导试点县积极探索新时代传习所的建设运行模式和制度体系。为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寻乌县有针对性地设计传习“菜单”,用清新质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传习,一些乡村还将村里致富能手吸纳进传习队伍,组织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习致富技能、致富本领;章贡区通过唱一首爱国歌曲、读一段“平语近人”、讲一个人物故事、说一课理论知识、谈一次传习感悟等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习,新时代传习所成为传播理论、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的综合性平台;南康区从方便群众出发,组织传习员深入田间地头、圩镇集市、居民院落、园区工地、工厂车间等生产生活一线开展流动传习;瑞金市对传习经费予以充分保障,市乡村三级传习员达1600余人,年底还将评选“十佳传习员”“十佳传习稿”。

  新时代传习所营造了“大学习”的浓厚氛围,搭建起理论政策解读、决战脱贫攻坚、培育乡村文明风尚的平台,正为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记者曾艳)

编辑:刘海锋
28365-365打不开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28365-365打不开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