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藏语的意思为“心中的日月”,惊艳、传奇,如旷古秘境;宁静,安逸,又如人间净土。
梅州大埔,山水悠长,人杰地灵,如梅般高洁清傲,带着中原的古韵流芳,淳朴如初。置身其中,恰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梦里桃源。
以前的我,从未想过把“香格里拉”与“千年客家”联系起来。对于大埔的印象,总带着些“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感觉。可是真正深入其中之后,才顿时觉得用“客家的香格里拉”来形容这个地方既贴切又大方,于是便又不经意地想起那首《客家的香格里拉》,想起了歌词里哼唱的“一杯西岩茶/泡开春秋和冬夏/这是世外桃源/远离红尘的喧嚣”……
身在家乡的人,大多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喜欢固守自己熟悉的一隅,而对于就近的其他地方知之甚少。我便是其中之一。生在梅州,长在梅州,却只对梅县较为熟悉罢了,而对于其他的地方,仅略知一二。对于大埔,听过古意盎然的花萼楼,耳闻过古老悠长的茶阳古镇,读过不同凡响的荣耀家史……即便如此,内心依然对它充满了陌生与好奇。
与大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得追溯到二十年前,那是一年一度的小学春游。还记得我们都是七八岁的年纪,清明前,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到三河坝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那时候,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道路坎坷,深受晕车之苦的我,只觉舟车劳顿,对于其他的事情,已记不太清了。于是,对于大埔的记忆,仅仅是一座三河坝烈士纪念碑,而关于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大埔的人和事,都不曾去认真追溯过。
时隔二十年以后,机缘巧合似的,我又重新回到了大埔,回到了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就像是重新捧起了当年最爱的那本小人书那样,满满的记忆涌上心头。听身边的长者讲述着三河坝的来源,二十年前就应该学会的知识,今天总算是补上了,末了,总感觉跟这个地方缘分不浅。而再次站在烈士纪念碑前,我也好似又回到了七八岁的年纪,依然抬起头,仰视着这座高高的石碑,带着敬意,只是如今的我,早已经不是当时懵懂的模样。
当别人在朋友圈里集体怀旧和假装宝宝的时候,我却回到了那个留着我童年记忆和童趣美好的地方。喝着甘甜清凉的泉之乡,吃着口感极佳的腌面和及第汤,同时细数着这个地方的名人趣事,翘首以盼着当地的著名小吃,心里面再次肯定了大埔“客家的香格里拉”的贴切形容,同时深深地被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气质所折服。
源远流长的历史,让大埔成为底蕴厚重的人文沃土,千年客家从河洛大地筚路南迁,秉承中原优秀文化,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抒写了翰墨飘香的历史。“父子两进士”“一腹三翰院”“兄弟三将军”“父子两总理”至今仍传为佳话。
从佳话走向现实,又是别样的体验。大埔古称“万川”,意思是在万山之中。驱车前往深山,眼前连绵的片片绿意,或清幽秀丽,或雄奇粗犷,青翠欲滴。郁郁青山,有一种隔世的美,绿竹、池塘、旧宅、墙上的大标语……在岁月的洗刷下,生出一种时光流转的美好,也让人对于“天上人间”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山行水绕,穿行在大埔田地乡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仿佛与世隔绝。在这里,没有了无限的牵挂,没有了徒然的坚持,没有了无畏的争夺,放下了俗世的愁绪,留下的,隐隐约约的,是难得的怡然自得。
想象着,若时间可以就此凝住,那该多好,任时光随意雕刻着生活的模样,在客家的香格里拉,听悠悠往事,看韩江秀色,足矣。(侯楣)
客网微视
- 客网视频
- 客网航拍
- 客网直播
- 客网视频
- 客网视频
- 客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