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江西2018】非遗传承人谢达祥:让蓆狮表演代代相传
让蓆狮表演代代相传
——记非遗传承人谢达祥
童年时,他爱看家族传统的蓆狮表演,做梦都想参加表演;13岁那年,他如愿以偿成为蓆狮表演演员,从此对其痴迷得一发不可收拾,除了担任蓆狮的演绎骨干外,他还把其带向更广阔的舞台;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舞不动了,仍一心扑在蓆狮艺术的传承中,带动更多青年参与到蓆狮表演中来,希望这项古朴的民间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他就是谢达祥。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信丰县古陂镇古陂村,采访了这位一生痴迷蓆狮的传承人。
见到谢达祥时,他正在晾晒蓆狮表演的道具。“这段时间一直下雨,今天正好出太阳,把这些道具拿出来晒晒,以免长霉。”据介绍,蓆狮表演相传起源于明朝末期或清乾隆年间,其主体是用竹木做成骨架,外扎草席制成的狮子身。由于古陂方言的“谢”与“蓆”谐音,还有这种狮灯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故命名为蓆狮。过去,蓆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晚,表演包括舞狮和赶龙两部分。舞狮一般由五人表演,其中三人舞狮,分别舞狮头、狮身和狮尾,把犁田、采收等生产生活的活动以艺术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融入舞蹈动作之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两人演“迴迴”,即两个戴面具的人,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舞蹈表演。蓆狮舞蹈热烈、紧张,两个“迴迴”的表演则诙谐、风趣,而锣鼓的激越和铿锵,使得整个狮舞刚柔并济,鼓舞人心,加上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蓆狮表演深受百姓的欢迎。
自谢达祥懂事起,村里每年元宵都会举行蓆狮表演,那是他们村最热闹的时候。看着大人们那么尽情地舞着,他做梦都想参加。不过蓆狮表演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不行,一般的舞狮头表演演员每五分钟得换一次。因此,直到13岁那年他才如愿以偿参加蓆狮表演,由于吃苦肯学,渐渐地,他成了村里蓆狮表演的能手。在他的带领下,蓆狮表演一度在赣南大地声名鹊起,谢达祥教的蓆狮表演弟子还曾登上第二届赣州国际脐橙节的舞台。
随着现代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加上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古陂的蓆狮已难见从前的盛况。如今,蓆狮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名录,他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蓆狮表演的传承人。“这可得感谢县文化馆在资金、外出交流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了做好蓆狮表演的保护和传承,我打算在村里成立一个蓆狮理事会,建立规章制度,安排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和器材保管,挑选身体素质好的接班人,重点培养他们造狮和舞狮的技能。”谢达祥说,希望在政府的扶持下,传承好蓆狮舞蹈的曲牌、舞蹈资料,制定传承人保护和鼓励政策,壮大传承人队伍,扩大蓆狮表演范围。同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蓆狮表演进校园活动,争取把蓆狮表演这一艺术推向全信丰,乃至赣南各地,让蓆狮表演代代相传,重现昔日风采。(刘荣生 特约记者李健 记者刘珊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