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鲤鱼灯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舞蹈,我国传说中的“夏族以鱼为图腾”,西安半坡遗址中的鱼盆中的鱼形象。半坡母系民族社会实行以鱼为象征,仰韶文化中出土的许多原始图腾图案也佐证了以鱼为图腾的史实,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与鱼的关系,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中就有鱼化龙、龙变鱼的记载,由此可见1700年前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极一时之盛。
鲤鱼灯,灯具独特而精美,舞姿优美而朴实,发源于南康,产生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县志记载:为龙灯之一种,由一只龙头,八只鲤鱼,一只虾公组成,流行于章江两岸各村落,犹江沿岸屋场和山区也间有之,最盛行于潭口一带。
鲤鱼灯最有特色,制作最为精致。戏耍时,舞蹈场面变化最多,。如“上水”、“下水”、“分水”、“园花”、“天车花”、“跳龙门”、“钻泥”、“翻波”、“摆字”、“孵卵”、“平花”、“单打花”、“双打花”、“篱笆花”、“抢水”、“追逐”、“过滩”等,不下数十种。
鲤鱼灯不但舞蹈形色最为丰富,音乐曲牌,也最为优美动听,主要唢呐曲调有:“一二三”、“上山虎”、“下山虎”、“得胜门”、“一枝花”、“水底龙”、“水底鱼”等。
(资料由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