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深圳客家人的精神图腾
深圳麒麟博物馆里陈列的“麒麟”。(钟伟荣 摄)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客家人视之为精神图腾,象征着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以麒麟形象为主题的舞蹈,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拟兽类舞蹈,这类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历次南迁过程中保留并逐渐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麒麟舞,表达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客家麒麟舞是深圳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五支麒麟舞队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深圳是客家聚集地区之一,逢年过节通过舞麒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民间至今仍活跃着多支麒麟队,他们往往由一个村、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将麒麟舞传承至今而不散失,并集歌、舞乐于一体,保留着在节庆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春佳节的数百年习俗。节日庆典舞麒麟,唤起无数客家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它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深圳大浪办事处文体中心负责人对笔者介绍说。
深圳现有五支麒麟舞表演队伍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船坑舞麒麟、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还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船坑舞麒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由谢氏家族代代相传,几百年来较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了祖先传下来的八节(也就是八套)舞麒麟套路、十套拳术以及十二套刀、棍、叉等武术表演。坂田永胜堂舞麒麟,由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创始人熬头四(花名)于1840年创编,主要分布在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等地,沿袭至今已有173年的历史,传承了十二代。
另三支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麒麟舞包括: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龙城舞麒麟;有250多年的流行于观澜一带的观澜舞麒麟;有100多年历史,流行于罗湖区中部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的黎围舞麒麟。
建立麒麟博物馆
为了保护和传承深圳麒麟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1月深圳“麒麟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麒麟博物馆”位于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下岭排社区居民活动中心三、四楼,共400余平方米。博物馆以详实的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了麒麟文化的渊源、麒麟舞的产生和流传、客家人与麒麟舞、深圳麒麟舞等内容。大浪办事处负责人表示:“建立麒麟博物馆,就是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据了解,大浪办事处一直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客家山歌、舞麒麟等客家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近年举办了三届客家麒麟文化节,还编撰了《大浪客家舞麒麟》和《大浪客家山歌》两本非遗书籍,搜集整理了散落在民间的与麒麟文化有关的记忆碎片,真实地记录了大浪客家麒麟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套路等,填补了大浪客家麒麟舞一直以来没有系统文字记载的缺憾,为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建立了不可或缺的记忆库。
搜集麒麟舞口述史
2015年7月,深圳大浪办事处在辖区内开展麒麟舞口述史搜集工作,详细走访了大船坑等5支社区麒麟舞队,从几十位老传承人的口中,了解大浪各时期麒麟舞的兴衰,充分了解麒麟舞的产生和流传、客家人与麒麟舞的渊源以及大浪麒麟舞的历史,发挥对麒麟舞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延续的作用。
在寻访麒麟舞传承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录像、录音、拍照等方式对麒麟舞队的发展脉络、奇闻轶事等口述史进行记录。“舞麒麟能添丁旺财,以前祭祖、祭神、求雨,或是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舞麒麟。”大船坑麒麟舞老传承人谢桂新说。按民间说法,麒麟为吉祥物,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舞麒麟活动十分红火。(郑少斌)
客网微视
- 客网视频
- 客网直播
- 客网直播
- 客网航拍
- 客网航拍
- 客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