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不同年龄人讲述心中难忘的年货情结
时代在发展 年货在“变脸”
——赣南不同年龄人讲述心中难忘的年货情结
近日,市民在赣南贸易广场选购心仪的年货。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无论时代怎么发展,购置年货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结。每年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张罗购置年货: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年货也在悄然“变脸”,曾经街坊邻居碰面时说得最热络的一句:“快过年了,你家年货备齐了吗?”而今,这句问候很难再听得到。
狗年春节日益临近,你家办年货了吗?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听听他们讲述心中难忘的年货情结。
五○后刘于云:凭票时代 年货靠“抢”
今年59岁的刘于云,是一名小学在职老师。虽然多年前已在赣县区买了房子,但平时仍一人居住在田村乡下老家。过年,在刘于云心中必须要传承老传统,即全家人回乡下老家过年,因为在农村才有过年的氛围。教书之余,刘于云还种田养鸡喂鸭。自家做年货的食材,多以自种自养,以“土”为主,这样吃起来更放心、更地道。
聊起年货,刘于云直言:“现在生活好了,平时鸡鸭鱼肉端上桌大家都嫌油腻,不爱吃了,还说要减肥。我们小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平时连饭都吃不饱,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沾点肉腥味。”
刘于云说,在“计划经济”“大集体”年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由集体分配:粮食按人口、工分分配,肉类凭票供应,布匹也凭票供应,其他副食日用品也得凭票、凭证供应。只有在过年时会增加一些数量,或有一些免票的物品供应。由于物资并不能满足供应,与其说是购买年货,还不如说是“抢”年货。
刘于云回忆道,当年,手中有票买不到东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辛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肚子里没有多少油水,一家老小总算熬到了腊月年关,所以,家家户户无论如何也得用票“抢”得一些年货回家。尤其是为了买到免票的过年物品,村民们三更半夜就要起床,不顾饥饿寒冷,不怕夜黑路远,步行几十里路来到供销社门口排队等候。等到店门一开,人们蜂拥而入,毫无秩序可言。个高的、强壮的,人面熟的可能买得到,个小的、瘦弱的、老实的,跟售货员面生的,往往空手而归,任你起得再早,走得再远再累也于事无补。那时的备年货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一种无奈与心酸。大年夜,要是谁家餐桌上有肉味,全家人都觉得很幸福。
在刘于云的记忆中,村民们所谓的年货大多是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做了一套新衣服,得留着过年时穿,分配的两斤面条要留着过年时煮,凭票供应的几斤白糖也要留着过年时品尝,供应的少许猪肉要把它腌制成咸肉或腊肉,以备不时之需。过年总得招待客人,凭票买不到年货怎么办?各家农妇就靠自己的手艺去做,把平时节省下的大米、玉米、豆类、薯类,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而这些由奶奶或母亲亲手自产的“年货”,不像现在的食品那样多彩艳丽,但纯手工打造,不会添加任何防腐剂、色素,吃起来永远是香喷喷的,这铭刻在刘于云的记忆深处无法忘怀。
70后叶美珍:瓜果鱼肉 新衣新鞋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对于1971年出生的叶美珍来说,印象极其深刻。叶美珍老家在安远县龙布镇迳背村,在她儿时的记忆中,虽然父母都很勤快,但由于兄妹多,一家人生活过得仍很艰难,平时很少吃得到鱼肉糖果,穿得上新衣新鞋。当家里来客人了,母亲才可能会烧一碗红烧豆腐或煎个鸡蛋炒辣椒,在当年可是上等的好菜。只有等到办年货时,父母才会到集市买几斤鱼肉,称少许花生瓜子、饼干糖果,顺带剪回几尺布,再请裁缝师傅上门做上几件新衣服。
叶美珍告诉记者,她家兄妹5个,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她最小。读小学时,衣服都是两个姐姐轮番穿剩下的给她穿,直到读初中二年级,大姐、二姐和大哥都没念书了,可以帮父母打理农活,家里生活有了改善。当年办年货时,父亲挑着箩筐,带着她来到圩镇,购买了香烛、鞭炮,大半袋花生、瓜子、饼干、糕点,还有花花绿绿的水果糖,买了两只猪蹄和几斤五花肉。由于自己得到了“三好学生”奖状,父亲特地在商店为她选购了一件红色格子的棉袄,一条蓝色裤子,还有一双尼龙袜子和一双手工做的棉鞋。这是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套新衣、新袜、新鞋。
除夕夜,祭完祖后,当一碗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鸡鸭鱼肉端上桌时,全家人早已按捺不住美味的诱惑,大口大口吃得津津有味。叶美珍说,自己在家最小,上桌前父母就把一只肥大的鸡腿夹到她的碗里,还会不时地叮嘱他们兄妹几个:“慢慢吃,吃饱来!”叶美珍很不解,过年了,桌上有鱼有肉,可为什么父母总是爱啃没有多少肉的鸡头、鸡爪,要不就是鸭翅膀、鸭掌,还有鱼头鱼尾。直到长大懂事后才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是父母不爱吃,而是将肉多的让给孩子吃。
穿上新衣新鞋,口袋里装着花生瓜子,嘴里吮着水果糖,这是叶美珍儿时过年最美好的回忆。不仅是她家,左邻右舍购置的年货无非也是鸡鸭鱼肉、新衣新鞋、瓜子糖果等。在当年,过年时必须要体面,吃好穿好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但因手头紧,不可能年年都能添置新衣服。于是,新衣服、新鞋穿上没几天,父母就会说:“年过掉了,把新衣裳、新鞋换下来,洗干净放好,等到明年过年时再穿!”
80后何志斌:购置摩托 家添彩电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物资开始丰富起来,人们手头有了一些钱,吃饭、穿衣不再犯愁,城市渐渐有了“万元户”家庭。家住赣州市中心城区黄屋坪路、今年34岁的何志斌,他家就是其中之一。其父亲是一名货车司机,母亲在城区一家银行上班,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是“富二代”。
何志斌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有工作,家中负担轻,相比别的家庭日子确实更好过,在他读幼儿园时,家里就已添置了“三大件”,也称“三转”,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对于年货,何志斌脑海里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交通不是很便利,市民们购买年货无非就是本地自产的,什么黄元米馃、肉丸、花生巴、炸薯条等。他父亲是跑长途运输的,全国多地跑,到了年关就会买回许多外地的土特产,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吃过金华火腿、北京烤鸭、山东大枣、新疆葡萄干、海南椰子糖等,这让同龄的孩子非常羡慕。上小学三年级那年,春节将至,父亲从内蒙古给他买了一件羊毛皮衣,穿在身上暖烘烘的。小伙伴们看到他身穿羊皮衣,便故意往他身上浇水,说试试是真皮还是假皮,是否真的可以防水。
何志斌说,8岁那年,他父亲购置年货除了吃的、穿的,还买回了一辆摩托车。当年春节走亲戚,父亲驾驶摩托车载着他和母亲,觉得特别体面。一年后,购置年货时,父亲摩托车后座又驮回来一台12英寸的大彩电(当时算是大屏幕)。自家购买了一台大彩电的消息在大院传开后,吃过年夜饭,邻居们把他家的客厅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等着观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当年又正逢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火爆上映,春节那段时间,他家就像一个影剧院,白天晚上都是爆棚。
多年后,市民们生活越来越好,“万元户”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商店内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好吃、好穿,烟花爆竹虽然还是各家必备的年货,但市民们不再追求越多越好,更不会去囤年货,而是追求吃新鲜的鸡鸭鱼肉,现买现吃。再后来,市民购买年货也阔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及添置新家具等也纳入了采购年货清单。
90后吴磊:网购年货 口味多样
1991年出生的吴磊,老家在宁都县大沽乡一个边远山村,距离大沽圩镇有15公里。他记得小时候,当时还没通农村班车,腊月圩日,父亲就会用箩筐将自家种的大豆、玉米、生姜等挑到集市上去卖,然后再买回鱼肉、烟酒、瓜子、鞭炮等年货。来回近百里山路,父亲大清早就要起床出发,到了晚上掌灯时分才回家。临近过年,母亲在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做豆腐、炸米馃、制肉丸,还要洗洗涮涮,把门前屋后、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吴磊,至今想起过年时父母的辛劳,鼻子还会阵阵酸楚。
大学毕业后,吴磊留在赣州市中心城区工作。早几年,每到年关,父母在乡下就会给他准备许多自制的年货,如板鸭、香肠、米馃、肉丸、鱼丝等,就连家里吃的大米,都是父亲碾好后从乡下送来。前年,吴磊将父母接到市中心城区居住后,近几年年货大多是网购。吴磊给出的理由是,自己腌制的腊肉、香肠、板鸭、猪肝等,虽然口味地道,但年年吃来吃去有点腻了。网购年货却不一样,天南地北,风味各异,喜欢吃什么样的口味,网上应有尽有,且价位也不会比市场和超市高。
今年的年货,吴磊前两天刚在网上下单。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今年的年货,吴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父母购买衣服、鞋帽,而是给父母各自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
近日,记者在赣县区南塘镇岭脑村走访时发现,由于村民生活好了、年轻人网购多了、老一辈的传统观念也变了,外地特产年货逐渐多了起来。村民李招娣家今年就没晒腊货。她说:“现在镇上有超市,香肠、板鸭、腊猪肝都有,想吃随时可以买到。”说完,李招娣将记者带到她家的储物间:“你看,这些北京烤鸭、金华火腿、内蒙古大盘羊都是我儿子网购回来的,有真空袋包好,吃吃外地的年货,换换口味挺好,没必要自己受累去晒腊货。”
00后陈海:购买轿车 旅游过年
台头村是南康区龙岭镇所辖的一个村,以前并不被外界所熟知。随着赣南大道的建成通车及国际汽车城的建成投入使用,台头村的区域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前来投资办厂的老板日渐增多,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近几年,每到年关,购买轿车作为年货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的腊八节,2000年出生的陈海也按捺不住,“纠缠”父亲掏20多万元给他买了一辆。对他而言,这是父亲送给他最好的年货。
说起年货,陈海坦言自己没有很深的概念,因为父亲是家具厂老板,家里经济条较好,他不缺好吃好穿,手头也不缺钱花,对他而言天天都是过年,所以从来不关心父母采购什么样的年货回家。
陈海回忆说,近十年来,他家就没有办过什么年货,几乎都是在南康或赣州市中心城区的酒店吃年夜饭。前年,赣州开通到厦门的动车,父亲提前一个多月就在厦门一家酒店订了年夜饭和住宿,带着全家人乘动车到厦门吃海鲜过春节。今年因为爷爷奶奶被接到南昌的伯伯家去过春节,陈海称他一家人也早早做出决定,今年全家人驾车直奔海南去过春节。(记者余书福 文/图)
客网微视
- 客网视频
- 客网航拍
- 客网航拍
- 客网视频
- 客网视频
- 客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