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写“谢师诗” 少摆“谢师宴”

2018-07-06 16:04  来源:28365-365打不开

多写“谢师诗”少摆“谢师宴”

冯有雄

  情感是需要表达的,“谢师宴”并非没有丝毫意义。然而,一场“谢师宴”却成了社会万花筒,由此演绎出了几多社会灯红酒绿和金钱重量?有的“谢师宴”喝出了悲剧,老师丑态百出,学生喝进医院;有的“谢师宴”喝出冷暖,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请老师喝名酒吃大餐,家庭经济不好的学生感到脸上没面子。有的学生只能悄悄离去,甚至不好意思和老师说一声再见,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摆一场“谢师宴”;有的“谢师宴”更是变了味,舞厅里,酒吧里,歌厅里,也有“谢师宴”,一定程度降低了教师群体美好形象。

  谢师宴古已有之。“鹿鸣宴”就是科举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等,举办者通常是官方。新时期谢师宴不为我们所提倡,主要是它出现了异化迹象:首先,部分谢师宴大操大办,不仅超过“谢师”限度,而且引起攀比之风,导致“打肿脸充胖子”现象时有发生;其次,部分谢师宴沦为对教师在学生升学时给予“特殊照顾”的回报,升学宴则存在打点关系的可能性;更有一些谢师宴暗藏敛财之机,一些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公然“踩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款物等,或使用公款报销或者向有利害关系的单位和转嫁应由个人支付的操办宴席、子女入学费用等,在实质上使谢师宴成为腐败载体。

  有人或有疑问,叫停谢师宴是不是管得太宽?不是。党管自己的干部、教育部门管自己的老师,不存在管得太宽,而是严肃政治纪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如“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六项禁令”严禁参加一些宴请活动、反对“四风”尤其是反对奢靡之风等,都是针对切实存在的问题,要求党员干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也有人觉得要分清正常和非正常宴请之间的区别,但事实证明,谢师宴存在认定取证难执行难,有人“化整为零”逃避监管。考虑到监督执纪要体现抓早抓小、严管厚爱,打好“预防针”是合理的。况且,这类规定并没有否定学生们“谢师”的权利,只是违规行为不可取,如果学生金榜题名,亲友之间小聚一下,未尝不可。而向老师表达感激,一张贺卡、一句问候、一封书信就已足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些富有情意的表达方式多数老师都会理解。

  表达谢意何必落入世俗?不妨倡导“文化谢师”。让学生撰写诗歌、散文,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这种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可以锻炼孩子的写作能力,也能让教师感受到真挚感情。而且还是最好的回味和回望方式,更是最美好的祝愿和记忆。

编辑:刘秋妤
28365-365打不开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5000929号-1
关于本网 联系电话:0797-8101732 新闻宣传质量监督电话/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97-8101732
28365-365打不开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3001